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ulture:秃鹫

来自PIE*wele,拔,撕,词源同wool,vulnerable。用来指秃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ulture 词源,vulture 含义。

vulva:外阴

来自拉丁语volvere,转,旋转,词源同involve,wallet。引申义包裹,用于解剖学名词外阴。

vuvuzela:呜呜祖拉(南非足球迷使用的塑料长喇叭)

来自南非祖鲁语,拟声词,呜呜的声音。

V: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二个字母

英语字母 V 来自U的变体形式,在中古英语时,其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差别仅在于书写体时偏好U,雕刻体时偏好V,不在首字母时偏好U,在首字母时偏好V. 同时,少数词受英格兰西南部方言影响,由V替换F,如vane,vat,vixen.

V乃英语字母表中两个最年轻的字母之一(另一个为J),它于莎士比亚时代以后,约1630年出现。但V同时又是U,W,Y三个字母的祖先,甚至连F也可以说是从V派生出来的。V源于约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表中的第6个象形字母,该字母酷似今日之英语字母Y,叫做waw,意为“木栓”或“木钉”。公元前900年以后,希腊人借用了该字母,并由此衍生出两个字母,一个后来演变为英语字母F,另一个则演变为V和Y。在19世纪以前V和U这两个字母原来是不分的,可以互换的。V在罗马数字里表示5。(参见A,F,U,W,Y)

victim(受害人):被作为祭品杀死的人或动物   

在古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有“血祭”的宗教习俗,即将活人或动物当场杀死,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被杀死的活人通常是战争中捕获的俘虏。在拉丁语中,这种被作为祭品杀死的人或动物被称为victima。该词15世纪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victim。17世纪后,词义演变为“受害人、被折磨者”;18世纪后,增加了“被压迫者”的含义。

  victim:['vɪktɪm] n.受害人,牺牲品

volume:卷

volum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词volumen,经古法语进入英语。Volumen的意思是“一卷书写过的东西”,古代拉丁文字是书写在一种纸莎草作成的纸上或羊皮纸上的,为了阅读方便,就卷在一个卷轴上。这倒颇似汉字的“卷”,中国古时的文字是刻在竹筒上,然后穿起来卷成一捆一捆的,或写在帛上、纸上、卷起来收藏的,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

前面museum一词的行文中提到古埃及王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馆,其中包括一个大型的图书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原藏70万卷纸莎草纸和羊皮纸书写的书籍,但这座图书馆连同博物馆一起,被后来的次战火焱毁。

verse:诗句

我国旧进把依靠写作、抄写等谋生叫做“笔耕”,很自然地把写字同耕地联系起来。英语的verse,追溯其根源,也恰好是同耕地有联系的。它是从拉丁语词versus来的,意思是犁子翻过的“犁沟”。把写作比成“耕地”是很形象生动的,不仅其辛苦雷同,而且其动作也颇相近。

volcano:火山

来源一: 该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神话。传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Mount Etna)地底下住着古罗马宗教所信奉的火与锻冶之神Vulcan(伏尔甘),拉丁文作Vulcānus或Volcānus。他把作坊都设在地下,让烟从火山口中冒出。8月23日罗马庆祝火神节,罗马贵族和元老院在火神广场举行集会和祭祀活动,人们向火中投放刚从台伯河(Tiber)捕捞上来的活鱼,用意不详,也许是为了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英语中意为“火山”的volcano一词正是源自Vulcan或Vulcānus。在意大利语中“火山”作volcano。其实,英语volcano是从意大利语直接借过来的。在volcano进入英语之前,英语原先是用flaming hell (1613)来表示“火山”的。

来源二: 据古罗马神话记载,伏尔甘(Vulcan)是人们信奉的火神。他与女神维娜斯有过一段恋情。他还是造兵器的好手。传说伏尔甘在为众神打制兵器时,专门前往西西里岛东岸的埃特纳火山(Mount Etna),利用火山口涌出的炽热的岩浆锻造兵器。埃特纳是意大利著名的在火山,从公元前1500至公元1971年这三千年里,该火山累计喷发达100多次。这位到火山口去锻造的火神与火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凡人眼里,他象征着威力凶猛之火。那时,人们在8月23日这天祭奠伏尔甘火神,并逐步用这位火神的名字来指代火山。

vitamin:维生素

该词为美国籍波兰生物化学家芬克(Casimir Funk, 1884-1967)所创。芬克是研究维生素的先驱,1911年成功地提取了维生素B1。他认为维生素中存在某种amino acid(氨基酸,胺酸),所以翌年他用拉丁语vīta 'life'(生命)加amine(胺)构成vitamine一词,表示我们今天称之为“维生素”的有机物。以后他发现维生素中并不含amino acid,才把字母e去掉,所以今天我们所用的vitamin词尾是没有e的。vitamin旧译“维他命”。

vodka:伏特加(酒)

vodka是一种用麦、马铃薯或玉米等酿制的烈性烧酒,汉语将它音译为“伏特加(酒)”。该酒源于14世纪的俄国,名称也来自俄语,19世纪初进入英语。在俄语中vodka是意为“水”的vodá的指小形式,所以照字面义vodka也是“水”的意思。俄语之所以这样命名,可能是因为这种酒无色透明,样子很像水,也可能是因为俄国人一度认为它和水一样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之物。英语中另有一种酒名whisk(e)y(威士忌)也含有“水”之意。(参见whisky)

visa:签证

visa是个很普通的词,意思是“签证”,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19世纪初借自法语visa,而法语visa则源自拉丁语vīsa,是拉丁短语carta vīsa之缩略,相当于英语the document (has been) examined/verified(公文已验)。

VIP:要人;大人物

这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写。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的运输部队用飞机把一批重要人物送往中东,基地的指挥官为了防止泄露他们的身份,就创造了VIP这一简称。从此以后,这一用语便开始通用起来。

violin:小提琴

violin 小提琴 中经纪提琴在英语中叫 viol ,它源自拉丁语 vitula,意大利语作 viola ,今被用以指“中提琴”。16世纪末英语吸收了viola 的指小词 violino ,将其英语化为violin,用以指“小提琴”。在这以前,即从1205年起该乐器一直被称以fiddle。若究其根源,fiddle 也来源于拉丁文 vitula 。在罗马神话中Vitula 原指“欢乐和胜利女神”。

相关词汇:

violoncello; cello 大提琴

double bass; contrabass 低音提琴

viola 中提琴

vaseline:凡士林

提起凡士林,不少学习英语的都知道是从英语的vaseline音译而来的,但是对vaseline的由来,恐怕就未必有很多人了解了。这一直可以追溯到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新大陆的早期。这些移居者经常发现一种奇特现象,冰凉的山洞中汇成的河水流入地底下神秘地消失后,竟在数英里外重又冒出地面,然而,此时水面上却蒙上薄薄一层油,宛如彩虹,闪闪发光。此外,移居者还发现一股股泉水破地而出,水面同样蒙着薄薄一层油。

过了些时候,移居者目睹印第安人把水面上的油撇起来,敷在烧伤、刀伤、擦伤等伤口处。后来欧洲移民也模仿着做,有些人还把撇取的油装瓶当作药物出售,并称这种油为“印第安油”。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一位来自新英格兰,名叫乔治·比斯塞尔(George Bissell, 1821-1884)的年轻教师对这种油很感疑惑。他暗自思忖:“能不能从地下取出一种更浓的油呢?”

比斯塞尔把他的想法对一个叫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 1819-1880)的朋友讲了。他们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附近钻了一口世界上最早的油井。附近的居民认为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因此称这一工程为“德雷克的徒劳而又愚蠢之举”。

然而,此举后来却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工业壮举。1859年8月27日,德雷克他们果然在距地面25米的油层中打出了石油。

发现石油的消息不胫而走,数日后一直传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位化学家耳中。这位化学家名叫罗伯特·契斯柏洛(Robert A. Chesebrough, 1837-1938),他正在进行一项费时而艰巨的工作:从煤炭中提取煤油。当他一听到这消息,明白自己吃亏了,因为从石油中提取煤油要比从煤炭中提取容易得多了。契斯伯洛觉得不能因此无所事事,决定迁居泰特斯维尔。

一天,他在观看德雷克和工人们钻井时,发现一种蜡状物质附在巨大的钻头上。工人们把它弄下来扔掉。可是他们遇有刀伤或烧伤时,总是首先用这种东西往伤口上一抹。

契斯柏洛拿了些回家,用它做试验,最后成功地从中提取了一种洁净的糊状物。他在自己身上的伤口涂了一些作试验,发现伤痛大有减轻之感,伤口也愈合得快些。他立即向政府申请专利以保护他的产品,并将之命名为vaseline。1872年Vaseline被契斯柏洛公司(the 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作为产品的正式商标名。

vaseline这个名称契斯柏洛一定是费尽心思才造出来的,它是三种语言的混合词。他先是取了德语词Wasser(水)中的was-加上希腊语élaion(油)中的el,再加上拉丁词缀-ine构成了waserline。后来他转念一想,w在德语中不是发成英语中的v吗?于是他才最后把该物质定名为vaseline。

契斯柏洛所发现的物质学名叫petrolatum或petroleum jelly(矿脂,石油冻),然而他所用的商标名vaseline却作为其俗名一直沿用至今。

vermouth:味美思酒,苦艾酒

vermouth这一酒名直接借自法语,而法语名称则源自意为wormwood(苦艾)的德语Wermut。苦艾是一种具苦味的植物,一直作为该酒的传统成分,其他成分还有肉豆蔻、黄春菊、海索草等约40种香料和香草。汉语把vermouth意译为“苦艾酒”或音译为“味美思酒”。

video:录像(的),视频(的)

这是拉丁语借词,原为拉丁语动词 videre 'to see' 的现在时第一人称单数,相当于英语 ' I see'。20世纪50年代以来video 一直用以指“电视(的)”、“录像(的)”、“视频(的)”,常和其它词构成复合词,如 videotape(录像带),videocast(电视广播),videorecorder(录像机),videocassette (录像磁带盘),videophone(电视电话)等。

veto:否决(权)

这是一个直接借自拉丁文的英语单词。在拉丁文中veto的意思是I forbid(我不准),在英语里则表示“否决”或“否决权”。veto原是古罗马护民官对元老院的议案提出反对时所用的词语。在美国英语中pocket veto是指“(总统的)不签署议案”,是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Andrew Jackson, 1767-1845)首先使用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曾被分别称作Veto先生和Veto夫人,因为他们在1791年滥用权力否决了立宪会议通过的许多法令。

vandalism: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

公元455年,日耳曼民族一个叫Vandal的部族(汉译常作“汪达尔人”)在国王根塞里克(Genseric)率领下,以8万人之众轻易地攻占了罗马城。他们入城后大肆劫掠,毁坏了罗马的大量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Vandal这一名称在词源上原来含有wanderer(漫游者)之意。公元4-5世纪时,在入侵罗马之前,这一部族曾先后在高卢、西班牙、北非等地定居并建立王国。

他们在罗马大肆摧残文化艺术的行为使后人往往将此同Vandal一词相联系。18世纪末法国一位名叫Henri Gregoire的主教根据Vandal创造了vandalisme一词来表示此一破坏行为。英语vandalism即由此而来,现在除用以指“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一般多指“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vandal也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喻指“故意毁坏文物者”或“破坏他人财物者”。从vandal派生的动词vandalize则表示“肆意破坏”。

villain:坏蛋,恶棍

今指“坏蛋”或“恶棍”的villain一词原先并不含贬义。它源自中世纪拉丁语vīllānus 'farmhand',通过法语vilain于14世纪进入英语的。从终极词源来看,villain和另一个词villa(别墅)都源于拉丁语vīlla 'country house'。在中世纪封建时代,这两个词是密切相关的,villa原指“农庄住宅”或“庄园”,而villain则指为villa的主人工作的“农奴”或“农民”。

后来,贵族由于阶级优越感以及他们对农民的阶级偏见,往往把意指农民、乡下人的词语同“愚昧”、“粗野”、“邪恶”等概念联系起来。这样,villain的词义就逐渐发生贬降。19世纪出现了一个戏谑性短语villain of the piece,指“剧中反面人物”或“首恶”,被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墨多克(Iris Murdoch)等作家乃至普通人广泛使用。但villa和出自同一拉丁词源的village(乡村)一词至今却仍保留了原拉丁词中的含义。

valentine:(在情人节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情人卡

2月14日是西方的St. Valentine's Day(圣瓦伦庭节)。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浪漫的爱情并向心爱的人寄情人卡、赠送红玫瑰或巧克力,表示倾慕之情。按传统的做法,情人卡上是不署名的,所以收到情人卡的人就得自己猜这卡是谁寄来的了。有的人还特地在这一天选择情人。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专为情侣设立的节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情人节”。在此节日赠送给情人的礼物或贺词、贺卡、图画,在此节日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等,在英语中均可用valentine一词来表示。

St. Valentine是公元3世纪一位基督教殉教者。根据传说,有两个St. Valentine同日殉难,一个是意大利牧师、医生,另一个是意大利境内特尔尼(Terni)的主教,可能原本就是一人。英国教士勃特勒(Alban Butler, 1710-1773)所写《圣徒故事集》(Lives of the Saints)一书中讲述的二者故事几乎完全一致。Valentine因为帮助受罗马皇帝迫害的基督教徒而被逮捕,先遭棍打,后被斩首。死刑是公元270年2月14日于罗马执行的。因此,后人便把2月14日作为St. Valentine的祝典日,称St. Valentine's Day。

这一节日以后变成情人节则是由于两个日期上的巧合,与这两位圣徒毫无关系:2月14日正巧是古时传统的鸟类择偶日,而2月15日又是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英国诗人乔叟在他写的《百鸟会议》(Assembly of Fowls)一诗中提到鸟类在St. Valentine's Day这一天择偶交配:

For this was on Saint Valentine's Day,

When ev'ry fowl cometh to choose her make.

莎翁在《仲夏夜之梦》(Midsummer Night's Dream)一剧中也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Good morrow, friends! St. Valentine is past;

Begin these wood-birds but to couple now?

青年人是富于想像力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青年人很容易由此联想到爱情。他们选择在这一天以抽签方式选择情侣,并给情侣赠送礼品。到了19世纪初期,青年人还在这一天给异性友人寄诙谐信或情书。到最后,与St. Valentine's Day重合的鸟类择偶日逐渐地演变为情人节。然而,这种源于古罗马的习俗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引不起公众多大的兴趣,情人节只是因为贺卡业的发达才得以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