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公共汽车):供多人乘坐的马车
在公共汽车出现之间,人们可以搭乘出租马车外出。这种出租马车有点像现在的出租车,但需要提前预订。1823年,一位名叫Stanislas Baudry的法国人在法国南特市郊区创办了一个蒸汽磨坊,并利用多余的热气提供公共浴场服务。为此,他提供一辆大型马车来接送住在市中心的客人来往浴场。在提供这种运输业务时,他发现有很多上车的客人并不是去他的浴场,而是在中途其他地点下车。受此其他,1826年,他放弃了浴场业务,专门经营这种新型的运输业务,并专门准备了两辆16座的马车。马车的出发点在一家制帽店前面,这家制帽店有个招牌,上面用拉丁语写着Omnès Omnibus(all for all),其中的omnibus意思是“for all”,与他的这种公共马车性质非常契合。因此,他就把自己经营的这种公共马车称为omnibus,这就是公共汽车的前身。单词bus就是omnibus的简称。
在餐馆中,那些推着小推车负责上菜、收拾餐桌的助理服务员被称为busboy,因为他们所推的小推车有点像bus。
bus:n.公共汽车
omnibus:n.公共汽车,文集adj.综合性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us 词源,bus 含义。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
buffalo(水牛、北美野牛):北美殖民者对北美野牛的误称
英语单词buffalo本来指的是水牛。欧洲殖民者到达北美洲后,发现北美洲有大量野牛(American bison)。殖民者以前没见过这种牛,就将其误称为buffalo。后来人们虽然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所以当你看到buffal一词时,需要注意区分该词出现的地区。如果是在欧洲,指的是“水牛”,如果是在北美,指的是“北美野牛”。
北美野牛曾经是当地印第安人主要的经济支柱。欧洲殖民者到达北美时,曾经大肆捕杀北美野牛。曾经有一位猎手以善于捕杀北美野牛而闻名,被称为“Buffalo Bill”(野牛比尔)。美国纽约州西部有座城市叫做Buffalo(水牛城),就是因为此地盛产北美野牛,曾经是印第安人的狩猎之地。
buffalo:n.水牛,北美野牛
braille(盲文):全球通用盲文的发明者布莱叶
英语单词braille(盲文)源自全球通用盲文的发明者路易·布莱叶(Louis Braille)的姓氏。布莱叶三岁时左眼意外受伤失明,随后右眼也因受感染而失明。十岁时,天资聪颖的布莱叶获得一笔奖学金,得以进入巴黎盲人学校学习。该校使用的教材是一种凸出字母,由铜丝在纸张上压制而成。盲人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阅读这种盲文,但无法进行书写。1821年,一名退伍海军军官访问了这所学校,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发明的夜间书写文字代码系统。该代码系统使用12个凸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表达意思,可以帮助士兵在夜间无需发音即可进行传递信息。受此启发,布莱叶在15岁发明了自己的凸点代码系统——布莱叶点字法。该系统仅要6个凸点即可表示一个字母。人们通过手指触摸即可理解凸点的含义,还能进行方便的书写。
1852年,布莱叶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法国政府安葬于用于安葬法国历史上重要伟人的巴黎先贤祠。1879年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布莱叶点字法对盲人进行教学。1887年布莱叶点字法获国际公认。现在,布莱叶点字法已经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已知语言,并成为全世界视觉障碍者书面沟通的主要方法。
英语单词braille便是来源于布莱叶的姓氏,是他所发明的布莱叶点字法的简称。
braille:[brel] n.盲文,布莱叶点字法
boycott(抵制):受到众人抵制的土地经纪人博伊科特
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boycott:['bɒɪkɒt] vt.杯葛,联合抵制,拒绝参加n.联合抵制运动
bowdlerize(删改):删改净化文学名著的鲍德勒
英语单词bowdlerize(删改)源自英国人托马斯·鲍德勒(Thomas Bowdler)。他本是一名医生和慈善家,但让他载入史册的却是他对一些文学名著的删改净化,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由于担心《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一些不雅词汇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他投入大量时间,对其进行了删改和净化,保留了其中的精华,而将一些他认为粗俗的语句进行了删改,从而推出了家庭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这样,在客厅中为全家朗读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时,就不至于因为某些不雅语句而引发尴尬了。
Bowdler对文学名著的删改行为,众人褒贬不一。有人鼓掌叫好,也有人讽刺是对名著的阉割。不管怎样,Bowdler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出版内容对儿童的影响的思考,最终引发了政府的出版审查制度(censorship)。Bowdler本人的名字也因此载入史册,从中诞生了bowdlerize(删改)、bowdlerism(任意删改)等英语单词。
bowdlerize:['baʊdləraɪz] vt.删改,净化,删改不雅语句
bowdlerism:['baʊdlərɪzəm] n.为净化而删改的做法
berserk(狂暴的):北欧神话中的“熊皮战士”
在北欧神话中,有一种特别凶猛的战士,北欧语称作berserkr,由ber(bear,熊)+serkr(shirt,衬衫)构成,字面意思是“身披熊皮的人”。传说这些战士受到主神奥丁的庇佑,拥有熊的力量,出战前往往会饮用烈酒或致幻蘑菇,上战场后陷入极端兴奋的忘我状态,没有恐惧、疼痛之感,身上仅穿轻铠甲甚至赤裸上身,疯狂杀敌至力竭而亡。
英语单词berserk(狂暴的)和berserker(狂暴战士)就是从北欧语berserkr产生的。
berserk:[bə'zɜːk; -s-] adj.狂暴的,狂怒的adv.狂暴地,狂怒地
berserker: [bə'sɜːkə] n.狂暴战士adj.狂暴的
blarney(巧言):爱尔兰的布拉尼城堡中的“巧言石”
在爱尔兰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科克附近的布拉尼(Blarney)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布拉尼城堡(Blarney Castle)。城堡里有一块神奇的“巧言石”(blarney stone)。据说这块石头是苏格兰王所拥有的圣物“斯康石”的一半,也有人说它是《圣经》中所传的“雅各之石”。据说凡是能够亲吻到这块石头的人,就能够变得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所以该城堡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并亲吻这块石头。不过,要想吻到这块石头并非易事,因为它位于城堡城墙内侧一块峭壁之中,与城墙相隔大约半身距离。游客必须仰卧在城墙上,双手紧握城墙上方的铁栏杆,将上半身尽量探出,才能够到巧言石。虽然旁边有专人保护,但过程还是甚为惊险。成功吻到巧言石的人,可以获得证书一张。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近四十万张嘴亲吻这块石头。这块石头也被评选为世界上“细菌最多”的旅游景点。
正是因为“巧言石”的传说,原本是个地名的英语单词blarney产生了“巧言”的含义。
blarney:['blɑːnɪ] 巧言,奉承话,甜言蜜语v.哄骗,奉承,巧言劝诱
bedlam(喧闹):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
英语单词bedlam是Bethlem(伯利恒)的缩写,是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的缩写。该精神病院前身是一所修道院,全名叫做St.Mary of Bethlehem(伯利恒圣玛丽)。1377年该修道院开始接收精神病患者。l547年亨利八世正式将它改为精神病院,更名为Bethlem Royal Hospital(伯利恒皇家医院),简称Bethlem Hospital。伦敦人将Bethlem俗称为Bedlam,因此该医院又被称为Bedlam Hospital,甚至直接称为Bedlam。
该精神病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院方创收有方,竟然将自己打造出了伦敦的一处著名景点。人们只要花上两便士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那些被锁住的精神病人,甚至逗弄他们,就像现代人逛动物园一样。据估计,这家精神病院的门票首日每日可到400英镑,游客数每年多达十万人。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其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残暴做法而臭名远扬,被后人视为伦敦的一大耻辱。作为该精神病院俗称的Bedlam一词也因此在英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看作是“精神病院”的代称。后来,该词又衍生出“喧闹”或“喧闹之地”的含义,并一直用到现在。
bedlam:['bedləm] n.喧闹,混乱,喧闹之地,疯人院
banting(节食减肥法):节食减肥成功的英国人班廷
19世纪,在英国伦敦有一位名叫威廉·班廷(William Banting)的退休棺材制造商,深受肥胖之苦,尝试了多种减肥法都不奏效。后来,他听从了一位医生的建议,改变饮食结构,每天严格按照一份特殊的食谱来进食,结果获得奇效,减肥成功。威廉·班廷将自己的减肥经验写成一本小册子,并在里面公布了自己的特殊食谱。这份食谱的最大特点是尽量减少糖类、淀粉和油脂类食物的摄入,而多摄入水果、蔬菜和瘦肉。这种方法就是后来的“低糖减肥法”的前身。
威廉·班廷的节食减肥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以至于人们用他的姓氏banting来表示这种减肥法,并逆生出动词bant,表示节食减肥。
banting:['bæntiŋ] n.班廷式节食减肥法
bant: [bænt] vi.节食减肥
badminton(羽毛球运动):来自诞生羽毛球运动的英国庄园
在英语中,羽毛球运动被称为badminton。这个单词原本是一个地名,是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鲍菲特公爵在格洛斯特郡一座庄园的名称。有一天,公爵的手下从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带回一种叫做Poona的玩具,它是一块插有羽毛的圆形软木,由两人手持木板相向拍打。公爵见后很感兴趣,仿照网球拍的样式对球拍进行了改造,并在庄园中作为招待宾客的一项娱乐手段。因此,羽毛球这种运动迅速在英国发展起来。由于它起源于badminton庄园,所以人们把它称作badminton。值得注意的是,badminton指的是羽毛球运动,而在羽毛球运动中被来回击打的那个球,在英语中被称作shuttlecock,shuttle的意思就是“来回,往返”。而羽毛球拍和网球拍一样都被称作racket,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同一种拍子,略有变化而已。
badminton:['bædmɪnt(ə)n] n.羽毛球运动
shuttlecock:['ʃʌt(ə)lkɒk] n.羽毛球,毽子
racket: ['rækɪt] n.(网球或羽毛球)球拍
bikini(比基尼):美国的核武器试爆地点
比基尼(Bikini)原本是太平洋中一个小岛的名称,位于马绍尔群岛。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进行第一次水下核试验,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在原子弹爆炸后18天,一位大胆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两截式泳衣,由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组成,用料之少,令世人震惊。在替自己的作品命名时,设计师希望名称既能体现作品的轰动效应,又能体现热带风情。刚在报纸上频频提及的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一名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设计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以bikini作为这种两截式泳衣的名称。
bikini:[bɪ'kiːnɪ] n.比基尼,两截式泳衣
Bohemian(放荡不羁的人):法国人以为吉普赛人来自波西米亚
吉普赛人最早居住在印度北部,从十世纪开始迁移,流落至世界各地。各国人对他们的称呼都不同。英国人以为他们来自埃及(Egypt),所以将他们称为“吉普赛人”(Gypsy)。法国人以为他们来自波西米亚(Bohemia,现捷克共和国境内),所以将他们称为“波西米亚人”(Bohemian)。他们在西班牙被称为“季当人”,在俄罗斯和意大利被称为“茨冈人”,他们自称为“罗姆人”。
吉普赛人以占卜和卖艺为生,居无定所,不信奉上帝,崇尚自由,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同时又融合的多个民族的特色。因此,英语单词Bohemian就象征了吉普赛人的这种特质,常用来表示富有“小资情调”、喜好浪漫、气质忧郁的人,或表示一种独特的服装、文艺风格。
Bohemian: [bo'himn] n.波西米亚人,波西米亚语,放荡不羁的人adj.波西米亚的,放荡不羁的
barbarous(野蛮的):希腊人对外地语言的嘲笑
在古代欧洲,希腊的文明程度最高,因此当时的希腊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希腊语非常骄傲,嘲笑外地人所讲的语言就像是“吧啦吧啦”(barbar)的鸟语,所以就用barbaros这个单词来形容文化程度低下的外地人。经过拉丁语流传至英语后,产生了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蛮族)这些词汇。“蛮族”指的是希腊和罗马周围的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后来,这些蛮族部落在欧洲大范围迁徙并入侵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小政权,是众多欧洲当代国家的源头。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也被归入蛮族,该民族的英文名称一样来自希腊语barbaros。
barbarous:['bɑb()rs] adj.野蛮的,未开化的,残暴的。记:说话“吧啦吧啦”的
barbarian:[bɑ'bern] n.野蛮人,蛮族。记:说着“吧啦吧啦”鸟语的落后民族
Berber: ['b:b] n.柏柏尔人,柏柏尔语
boss(老板):早期纽约的荷兰移民方言中的“工头”
1609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赞助下,荷兰人亨利哈德逊船长和20多名船员,驾驶“半月号”帆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前往美洲大陆探险。当年9月,他们达到纽约河地区,用24美元从当地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并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从而揭开了纽约历史的第一页。为了纪念哈德逊船长,围绕纽约市的大河被命名为“哈德逊河”。
随后,大量荷兰商人和冒险家移民到纽约。他们修建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创建了纽约这个世界大都市的初步轮廓。正是在这段时间,荷兰殖民者把荷兰语baas带入了英语,演变成立美国俚语boss(老板)。在荷兰语中,baasd的原意是“主人、户主”,在纽约的荷兰人用它来称呼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这个词很快被其他人采用,并迅速传遍美国,意义也演变成“老板,头儿”。
boss: [bɒs] n.老板,头儿,首领vt.指挥,调遣,当……的头vi.当首领,发号施令
bossy: ['bɒsɪ] adj.专横的,爱发号施令的
bellicose(好战的):罗马神话中的战争女神贝罗纳
贝罗纳(Bellona)是罗马神话中的女战神,是战神马尔斯(Mars)的妻子,和战神一样代表了战争的残忍和血腥,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厄倪俄,但在罗马神话中地位远远高于希腊神话中的厄倪俄,经常与战神相提并论。她的外号是“城市毁灭者”,常常与战神的两个儿子以及纷争女神一道,与战神一起驰骋战场。
英语词根bel-就源自贝罗纳的名字Bellona,构成了众多与战争相关的词。
bellicose:['belɪkəʊs] adj.好战的
rebel:['reb(ə)l] vi.反叛,造反adj.反叛的,造反的n.反叛者,叛徒
belligerent:[bə'lɪdʒ(ə)r(ə)nt] adj.交战的,交战国的,好战的n.交战国
boreal(北方的):希腊神话中的北风神玻瑞阿斯
玻瑞阿斯是(Boreas)是希腊神话中的北风神,居住在色雷斯的海摩斯山的山洞里。玻瑞阿斯常被描绘成生有双翼、留有胡须、极为强壮的男子形象。
据说,玻瑞阿斯爱上了雅典国王厄瑞克透斯的女儿俄瑞提亚(Oreithyia),但遭到国王反对。一次,玻瑞阿斯趁着俄瑞提亚在伊利索斯河边同女伴们游戏之际,刮起北风掠走了俄瑞提亚,他们生有二子二女。他的两个儿子仄忒斯、卡拉伊斯并称为玻瑞阿代,他们都有翅膀,参加了阿耳戈英雄的远征。在旅途中他们帮助过去的特剌刻国王、盲人预言家菲纽斯驱赶抢劫污损他食物的鹰身女妖,得到菲纽斯赠与关于他们冒险旅途的预言。
为了向雅典人示好,玻瑞阿斯在色萨利欧玻亚岛摧毁了波斯国王薛西斯的舰队。作为回报,雅典人在伊利索斯河畔为他修建了祭坛。
boreal:['bɔːrɪəl] adj.北的,北方的,北风的
boor(乡巴佬):外地的农民
在英语中,boor原本仅仅表示“外地的或来自外地的农民或农业劳动者”,用于与英国本地的自耕农yeoman区分开。后来,由于人们对农民的歧视,boor一词逐渐衍生出“乡巴佬、粗野的人”等负面含义。
boor:[buə] n.乡巴佬,粗野的人,莽汉
boorish:['buəriʃ] adj.粗野的,乡土气的,粗鲁的
buttress:拱墙
发音释义:['bʌtrɪs] n.拱墙;拱壁;扶壁;支柱;支撑物vt.支撑;用拱墙支撑
结构分析:buttress = butt(拱、顶)+ress(名词后缀,表物品)→拱墙
词源解释:butt←古法语bouter(拱、顶)
同源词:butt(顶撞、对接、屁股);fortress(堡垒)
词组习语:flying buttress(飞拱);buttress brace(支撑梁);buttress up(支撑)
byline:署名行
发音释义:['baɪlaɪn] n.署名行;署名处;支线vt署名
结构分析:byline = by(经由、作者为)+line(行)→署名行
在英语出版物中,通常在文章标题下一行中写上by:作者姓名。byline指的就是这一行。另外,by还可以表示次要的、旁支的,如byproduct(副产品),因此byline还可以表示铁路“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