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treuse(查特酒):以酿造神秘药酒而闻名的查特修道院
喜欢品酒特别是鸡尾酒的人可能知道法国的查特酒( Chartreuse ),它以其黄中带绿的颜色而著称。它不仅颜色味道独树一帜,还是一种具有滋补功效的药酒。查特酒传统上被当作餐后甜酒,可以冰镇或加冰后饮用。
查特酒诞生于400年前的法国格勒诺布尔附近的查特修道院( La Grande-Chartreuse )。传说在1605年,该修道院的僧侣们偶然从一本东方古籍里面找到了一个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的配方,里面记载了130多种草药植物成分,僧侣们把药配制出来之后,又用葡萄酒把它调制成药酒,就成为了查特酒。这份古老的配方直到今天还被严格保密,只有修道院里的3个僧侣能够看到。1970年,查特酒开始大量生产并出现在市面上,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不公开销售的。配制好的查特酒被存放在酒 窖里巨大的橡木桶中,窖藏过程最少3年,最长的有12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神秘的药酒产生了兴趣,更有人希望能够得到它的配方,但是修道院的严格保密措施让外人根本无从下手,至今公开的资料里只能知道配方里中含有龙胆草、虎耳草、风铃草和蜂蜜,其他的成分都还是一个谜。
Chartreuse: [ʃɑː'trɜːz] n. 查特酒
chartreuse: [ʃɑː'trɜːz] n. 黄绿色,查特酒绿 adj. 黄绿色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artreuse 词源,chartreuse 含义。
chancellor(总理):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的人
英语单词 chancellor 来自拉丁语 cancellarius ,后者来自 cancellus (方格栏杆,教堂中分隔听众和讲坛的栏杆),原指教堂中负责开关栏杆、引导座位的人。因为他坐在栏杆( cancellus )旁边,所以被称为 cancellarius 。后来 cancellarius 的职责范围还包括文书记录,工作场所除了教堂还包括法庭。该词进入英语后变成 chancellor ,表示国王的秘书。在现代西方国家, chancellor 可以表示众多职务,包括:政府首脑,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政府首脑就是 chancellor ,译为“总理”;外交部长,如南美等国;此外还可以表示与司法相关的一些政府职务。
chancellor: ['tʃɑːns(ə)lə] n. 总理,大臣,校长,大法官
calliope(汽笛风琴):希腊神话中掌管英雄史诗的缪斯女神卡利俄佩
卡利俄佩( calliope )是希腊神话中掌管英雄史诗的缪斯女神,九位缪斯中的最年长者。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含义是“声音悦耳的”。她是宙斯与谟涅摩叙涅的女儿,以“荷马的缪斯”而著称,据说她给了这位盲诗人创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灵感。
在希腊神话中,卡利俄佩有两个儿子:俄耳甫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歌手和竖琴手)和利诺斯(著名的乐手)。在冥后珀耳塞福涅与爱神阿芙洛狄忒争夺绝世美少年阿多尼斯的争执中,卡利俄佩作出裁决:阿多尼斯每年分别陪珀耳塞福涅和阿佛罗狄忒各自生活一段相等的时间。
在艺术作品中,卡利俄佩的通常形象是手持蜡板(有时是书卷)的妇女。
汽笛风琴( calliope )是一种用水蒸气驱动发音的气鸣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卡利俄佩,通常用于马戏团招揽顾客,因为它的声音可以传出好几公里。
calliope:[kə'laiəpi] n. 汽笛风琴,卡利俄佩
cadmium(镉):希腊神话中的屠龙英雄卡德摩斯
卡德摩斯( Cadmus )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腓尼基王子,欧罗巴的哥哥,底比斯城的创立者。在希腊传说中,腓尼基公主欧罗巴被宙斯拐走后,她的哥哥卡德摩斯奉父亲之命四处寻找妹妹。他来到德尔斐神庙寻求神谕。太阳神阿波罗让他跟随神庙外的一头母牛,在它卧倒之地创建一座城池。他跟随母牛来到一处水草丰盛之地,开始筑城定居。这个地区的森林里有一条巨龙,吃掉了卡德摩斯的仆人。卡德摩斯杀死了巨龙。智慧女神雅典娜要他拔下龙牙种在地下。后来,从地下长出一批凶悍的武士,相互厮杀,直到最后只剩下5名武士才停止厮杀。卡德摩斯在这5名武士的帮助下创建了底比斯( Thebes )城。英语习语 sow dragon ’ s teeth (播种龙牙)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表示“挑起事端”。
在化学领域中,镉元素( cadmium )以卡德摩斯的名字命名。这是因为镉元素是从菱锌矿( cadmia )中发现的,而菱锌矿最早是在底比斯城附近发现的,故采用底比斯城的古名 Cadmia (卡德摩斯之城)来命名。
cadmium:['kædmɪəm] n. 镉元素
cadmia:['kædmiə] n. 菱锌矿
commando(突击队):南非布尔人的民兵组织
英语单词 commando 来自南非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有指挥的一群人”。这个单词原本指的是南非布尔人的一种民兵组织。布尔人是住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与少量德国人、法国人通婚后产生的白人民族,是南非的主要殖民者。17世纪时,荷兰人在南非建立殖民地之处,为了对付当地土著,殖民当局颁发《 commando law 》,强制要求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受到攻击时都必须武装起来,至少配备一匹马和一把枪。这些武装民兵的基本单位就是 commando ,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为 commandeer 。
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涌入南非,殖民地快速扩张,与非洲土著人的冲突日益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已经获得自由的南非布尔人自愿恢复 commando 制度,组织起来,与非洲土著人展开武装斗争。在与人数超过己方的非洲土著人的战斗中,布尔人组织的 commando 逐渐掌握了各种突击和游记战术。
英国殖民者自从18世纪末期登陆南非后,与已经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史称“布尔战争”(1880 - 1881年、1899 - 1902年)。在战争中,布尔人利用自己的 commando 制度,与占人数优势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游击战。分成小股的布尔人 commando 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枪法和对地形的了解,对英国军队屡屡展开偷袭并得手。英国军队最后不得不依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残暴的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在两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 commando 给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词也因而进入了英语。
commando:[kə'mɑːndəʊ] n. 突击队,突击队员
commandeer:[,kɒmən'dɪə] vt. 征用,征募,强制入伍,霸占
class(阶级):古罗马社会的六大社会等级
古罗马王政时期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 Servius Tullius )推行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其中一项改革是对所有罗马居民进行财产普查,根据财产多寡将所有人划分为六个 classis (等级)。每个等级须为军队提供数目不等的“森图里亚”( Centuria ,百人队)。第1等级提供98个森图里亚,其中包括18个骑兵森图里亚和80个重装步兵森图里亚;第 2、3、4等级各出20个步兵森图里亚;第5等级出30个轻装步兵森图里亚。另外,工匠和号手各组织2个森图里亚,无产者提供1个森图里亚。合计共193个森图里亚。共193个森图里亚。不同等级的森图里亚的人数不相等,武器装备也有所不同。
此外,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还创设了森图里亚会议。起初这个会议具有军事性质,后来取代库里亚会议,获得宣战、媾和、选举高级官员、制定法律和审判等职权。因它以森图里亚为单位投票,实际上被拥有森图里亚数目过半的第一等级即富有公民所控制。
英语单词 class 就来自拉丁语 classis 。
class:[klɑːs] n. 阶级,等级,班级,类别 vt. 分类,把……分等级,把……归入某等级 vi. 属于某等级
chiseler(骗子):用从银币上凿下来的碎银制造伪币的罪犯
15世纪后,西班牙通过殖民逐渐占领了大片的美洲土地,并于16世纪30年代开始在盛产白银的美洲殖民地设厂铸造银币。西班牙银币在欧洲得到大范围流通。一些精明的骗子打起了西班牙银币的主意。他们从每一块银币上凿下一点儿银子,然后积少成多,用攒下来的碎银子铸造出额外的银币。由于他们的这种作案手法,人们将其称为 chiseler (凿工),单词 chisel 就是“凿”的意思。
chiseler:['tʃizələ] n. 骗子,凿工
client(客户):置于贵族保护下的平民
很多人区分不清英语单词 client (客户)和 customer (顾客)之前的区别。了解到 client 的词源后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英语单词 client 来自拉丁语 clientem (追随者、家臣),而后者又来自 cluere (倾听、服从、跟随)。在古罗马时期, clientem 指的是置身于某一贵族保护下的平民。作为代价,这些平民必须服从贵族,听候贵族的差遣,因此被称为 clientem ,意思就是“服从者、追随者”。刚进入英语时, client 专指律师的客户,因为在法律事务上,客户必须听从律师的建议,就像是古代平民听从贵族的命令一样。因此, client 在用作“客户”时,通常指的是律师、医生、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客户,通常会尊重并听从这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因此 client 还可译为“委托人”,而 customer 一般译为“消费者”。
client:['klaɪənt] n. 客户,顾客,委托人
camera(照相机):用来成像的小暗房
英语单词 camera (照相机)其实是拉丁语 camera obscura 的缩写,其中, camera = room (房间), obscura = dark (黑暗的),合起来就是“暗室”的意思。拉丁语 camera obscura 原本指的是一种光学仪器,由小盒子和棱镜组成,用于研究小孔成像等光学问题,科学家开普勒最早使用这个术语。18世纪初期,光学照相机问世后,由于它很像一个 camera obscura ,所以人们将其称为 camera obscura 。后来,当照相机流行后,人们将其简称为 camera 。
camera:['kæm(ə)rə] n. 照相机,摄像机
comrade(同志):住在同一个房间的战友
在古代,在西班牙军队中,住在同一个房间内的战友称为 camarada ,它来自拉丁语 camera (拱形房间),字面意思就是“住在同一个 camera (房间)的人”,含有“亲密战友”之意。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革命在法国蓬勃发展,革命者希望用一个能够体现平等的词来代替以前所用的“先生”、“太太”、“小姐”等称谓,于是选择了西班牙语 camarada ,在法语中拼写为 camarade 。英语单词 comrade 就来自法语 camarade ,中文译为“同志”,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
comrade:['kɒmreɪd] n. 同志
companion(同伴):分食面包的人
英语单词 companion 来自拉丁语 companionem ,由 com (一道)+ panis (= bread ,面包)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分食面包的人”。
罗马军队中,每十名士兵组成一个小组,在扎营时分享一顶帐篷,吃饭时分享面包。他们就是最典型的 companion 。据说,为了避免面包分得不公平,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巧妙的制度:指派一个人负责分面包,然后由其他人选择自己的那一份,分面包的人自己只能分得被人挑剩下的一份。为了避免自己拿到的面包比别人的少,分面包的人就会尽力将每一份面包分得一样多。
英语单词 company 与 companion 同源,本质指的是一群“分食面包的人”,后来被用作军队建制单位,即“连”。还可以用来表示“公司”,因为公司其实就是一群共同挣面包、分面包的人组成的团队。
companion:[kəm'pænjən] n. 同伴,伙伴,朋友 vt. 陪伴
company:['kʌmp(ə)nɪ] n. 公司,连队,陪伴 vt. 陪伴 vi. 交往
colossal(巨大的):古时候希腊罗德岛上的巨型太阳神塑像
公元前292年希腊的罗德岛人击败马其顿人的入侵,把缴获的兵器熔化后制作了一尊青铜太阳神巨像,高100英尺,脚跨海港入口,船可从底下驶入港口,是古代七大奇观之一,被称为 Colossus of Rhodes (罗德岛的巨型塑像)。 Colossus 来自希腊语 kolossos ,意为“巨型塑像”,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希德罗德首次在其著作《历史》中使用,表示埃及的巨大塑像。后来,罗马人用它来表示罗德岛的巨型塑像。英语单词 colossal 就来自拉丁语 colossue ,表示“巨大的”。罗马的圆形大斗兽场就被称为 colosseum 。
colossal:[kə'lɒs(ə)l] adj. 巨大的,庞大的,异常的
colosseum:[,kɔlə'siəm] n. 罗马圆形大斗兽场
clergy(神职人员):中世纪欧洲唯一能看书写字的人
英语单词 clergy 来自拉丁语,愿意是“有学问的人,能看书写字的人”。为什么表示“神职人员”呢?这是因为,在欧洲中世纪,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神职人员是唯一能看书写字的人,因为他们需要研究圣经。所以 clergy (能看书写字的人)就成了“神职人员”的代名词。另外,人们还常常雇佣教士从事记账、记录等文字工作,所以从同样的拉丁词源又产生了 clerk (书记、记账员),后来该词的词义泛化,可以表示“职员”、“办事员”等。
clergy:['klɜːdʒɪ] n. (总称)神职人员,教士
clergyman:['klɜːdʒɪmən] n. 教士,牧师
cleric:['klerɪk] adj. 教士的,牧师的 n. 教士,牧师
clerk:[klɑːk] n. 店员,职员,办事员,书记,记账员,文员
civil(有礼貌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民的市民
英语单词 civil 与 city (城市)同源,基本意思为“市民的、公民的”,但它还含有“文明的、文雅的、有礼貌的”的含义,从而延伸出“民事的、民间的、民用的、文职的”的含义。为什么作为市民的形容词的 civil 就能表示文明的、文雅的、有礼貌的?这种褒扬市民、贬低农民的成见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西方人认为,古代人类历史的初级阶段,人类都是散居的,从事农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了城市,才分化出非农业人口,因此,城市生活是人类历史比较高级的发展阶段,是比较高级的文明阶段,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要比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更加文明、更加文雅。
civil:['sɪv(ə)l; -ɪl] adj. 市民的,公民的,民间的,民事的,民用的,文职的,有礼貌的。
china(瓷器):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语单词 china 小写时表示“中国瓷”,大写时表示“中国”,那么它最初究竟是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瓷的称呼呢?词源学研究显示,它最初是对中国的称呼。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将其称为 chinaware , ware 是器具的意思,可见 china 是地名,并无瓷器之意。后来人们将 chinaware 缩写为 china ,它才有了瓷器的含义。
那么,表示中国的单词 China 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来自古梵文 cina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有 cina 一词。但是关于 cina 一词所指的具体地区却无定论。有人认为指的是周,有人认为是秦,还有人认为是善于制造精美白瓷的景德镇的古称“昌南”,还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还有一些学者,如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认为“ China ”一词源于中国的丝绸。周启澄认为,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 China ”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 chine ”,与英文“ China ”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 China ”一词。周启澄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 China ”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china: ['tʃaɪnə] n. 中国,瓷器
chivalry(骑士精神):骑士群体独有的骑士精神
骑士是西方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与所有其他社会角色相比,骑士形象散发出一种鲜明的精神光芒,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的主要来源。英语中表示“骑士精神”的单词 chivalry 就体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身份、骑士形象的紧密联系。从词源上看, chivalry 是 chevalier (骑士,源自法语)的衍生词,除“骑士精神”外,还可以表示“骑士身份、骑士群体、骑士制度”等含义,相当于 knight (骑士)的衍生词 knighthood 。骑士群体是长久维持这种独特、显著的骑士精神的呢?骑士制度如何保障每一个骑士都能体现这种骑士精神呢?
除了骑士培养过程非常注重骑士精神的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册封骑士时,被册封者必须当众宣读骑士宣言。中世纪的骑士宣言内容如下: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除了骑士誓言外,骑士还必须遵守公认的骑士行为准则,如骑士的八大美德: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比如,彬彬有礼、尊重弱者,这就是谦卑的表现。在战斗中不偷袭敌人、不攻击步兵,这就是公正的表现。
由于骑士誓言和骑士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使得骑士身份几乎等同于骑士精神。事实上,骑士因为违反誓言和行为准则而被剥夺骑士称号的事情极其罕见。在英语中人们直接使用 chivalry 一词来表示骑士精神,而不必使用 spirit of chevalier 或 spirit of knight 这样的表达方式。
chivalry:['ʃɪv(ə)lrɪ] n. 骑士精神,骑士身份,骑士制度
chevalier(骑士):法国贵族的最低级别
英语单词 chevalier 和 cavalier 都表示“骑士”、“武士”,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其实,它们词源相同,都来自拉丁语 caballarius ,意思是 horseman (骑马的人)。不同的是, cavalier 是从意大利语进入英语的,仅仅表示一种职业,如军队中的“骑兵”,而 chevalier 是从法语进入英语的,除了“骑士”本意外,还是一种贵族身份和荣誉称号。在法国, chevalier 是贵族等级中最低一层,且不可世袭。
chevalier:[,ʃevə'lɪə] n. 骑士,武士
cavalier: [,kævə'lɪə] n. 骑士,武士 adj. 傲慢的,漫不经心的,无忧无虑的
centurion(百夫长):古罗马军队中的百人队队长
单词 centurion 来自拉丁语,本意是古罗马军队中一个百人队( Centuria )的领导,一般译为“百夫长”。其中 cent 表示“一百”,如 century (世纪、百年)、 percent (百分比)。
百人队在罗马军队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编制。如同其名称一样,百人队最初大约由100人组成。在马略改革后,标准的百人队编制又变为80人,并成为罗马军团战术的核心。标准的百人队分为十个8人小组。8人小组( Contubernium )是罗马军队中最小的组织单位,由8名士兵组成,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步兵班,由一名伍长指挥。他们在战地居住在同一帐篷内,而在营房中则居住在同一房间内,可能被一起嘉奖或处罚。此外每个8人小组配有两名辅助的“仆人”。他们负责照料为8人小组驼行李的骡子,保证士兵在长距离行军中的饮水供应。这些“仆人”时常具有铁匠或木匠的技能。由于加上了这些非战斗人员,一个满员的百人队人数依然在一百人左右。
centurion: [sen'tjʊərɪən] n. 百夫长,百人队队长
canon(标准):古代作为标准长度单位的棍子
在古代,人们使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度量长度的单位,如最常用的长度单位“腕尺”( cubit )就是从肘部到手指尖的长度。显而易见,每个人的胳臂不一样长,所以“一腕尺”到底是多长,谁也说不清。为此,部落首领或国王就会用一根小棍子充当标准尺度,在上面刻上长度单位。以后,所有的长度都以这根棍子为准。在古希腊语中,这个小棍子就称为 kanna ,字面意思就是“小棍子、芦苇”。英语单词 canon (标准)就来自希腊语 kanna ,引申为法律或艺术的尺度或规范。同源单词还有 cane (手杖、藤条)。
在基督教中, canon 表示“正典”,是一批被公认为神所启示或默示的书籍或著作,是在信仰和教义上具有绝对权威的书卷 , 是用来比较和衡量其他著作或教导正确与否的标准。 基督教圣经正典共有66卷(旧约39卷,新约27卷)。
Canon 还是一个著名的相机品牌,中文翻译为“佳能”。据说,该品牌原为 KWANON (日文“观音”的西式拼写),改为 Canon 后,销量大增,成为了世界知名品牌。
canon:['kænən] 标准,正典圣经,教规,教士。【品牌名】佳能
cane:[keɪn] 手杖,藤条,细长的茎
count(伯爵):罗马皇帝的侍从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帝身边的亲信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掌管帝国的军政大权,有时还会出任地方官吏,最常见的是担任某行省的总督。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伯爵爵位名称就出自拉丁文的 comes ,意为“侍从”。例如,法语中表示“伯爵”的单词为 counte ,出自拉丁文 comitem ,即 comes 的宾格,意思就是“伙伴,侍从”,进入英语后演变为英语单词 count ,表示欧洲大陆地区的伯爵。
count:[kaʊnt] n. (法、德、南非)地区的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