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l:妓院
源于古英语breothan‘to go to ruin’(毁灭),14世纪原指“窝囊废”,15世纪转指“妓女”,故妓院就称brothelhouse。到了16世纪末期brothelhouse缩略为brothel,brothel的词义也因此由“妓女”变为“妓院”了。这两种形式莎士比亚在剧作中都使用过。brothel的形与义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意为“妓院”的古闻bordel的影响。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rothel 词源,brothel 含义。
broker:经纪人,掮客
今指“经纪人”或“掮客”的broker 一词在中世纪英语原指“酒类零售商”“商贩”,约在14世纪后半期指“拉皮条者”或“媒人”,这就是所谓love broker和marriage broker。随后broker又获得“中间人”一义,并逐渐向今义演变。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broker,诸如bill-broker(证券经纪人),cotton-broker(棉花经纪人),pawn-broker(当铺老板),ship-broker(船舶经纪人),exchange broker(交易所经纪人),stock-broker(股票经纪人),black-market broker(黑市掮客),floor-broker(交易所内代客买卖的场上经纪人)等。broker同break的过去式broke或形容词broke(不名一文的)无任何联系,而与动词broach(钻孔开启)一词却有亲缘关系。它源于古法语brokiere/brochier,其字面义为one who opened or broached wine casks(钻孔开启酒桶的人)。
broadcast:广播,播出,撒播
今天这是个人所皆知的通用词。它是在18世纪出现的,从构词上来看,是由副词broad‘abroad,widely’(四散地,广阔地)和动词cast的过去分词cast(被撒的)组合而成。最初broadcast只作形容词或副词用,表示“撒播的”或“用撒播的方式”,限用于播种。后多转用作动词,表示“撤播”,并进而引申出“散布”或“传播”一义。20世纪20年代初broadcast开始用于无线电信号的播送。这一用法的最早记录见于《发现》(Discovery)杂志1921年4月号一期上:“The (radio) station at Poldhu is used partly for broadcasting Press and other massages to ships.”(波尔杜的无线电台部分用来向船只播送新闻和其他消息。)此后broadcast的原义渐遭废弃,今天引申义几乎已完全取代了原义。据此还衍生了telecast(电视广播television+(broad)cast), simulcast(联播simultaneous+(broad) cast),newscast(新闻广播, news+(broad) cast),sportscast/sportcast(播送体育节日,sport+(broad) cast)等缩合词。
bridegroom:新郎
bridegroorn中的groom和意为“马夫”的groom本无任何联系。bridegroom在古英语原作brydgruma,由bryd ‘bride’加guma‘man’构成,故含有bride man之义。到中古英语时期,brydguma演变为bridegome。16世纪时当gome即guma从英语中消失之后,该复合词第二成分的意义就变得晦涩难解,随后被人误与较为熟悉的groom一词相联系,因此bridegroom才变成现在这个形式,但其词义却保持不变,仍然指“新郎”。它往往被缩略为groom,这一用法始见于莎士比亚剧作,如《奥瑟罗》和《辛白林》。
bribe:贿赂,行贿
直接借自古法语,在14世纪法语中原指“(施与乞丐的)面包片”。当bribe进入英语时,它最初表示“偷窃”或“勒索”。到了16世纪这些词义逐渐被废弃,转用于今天仍在使用的词义“贿赂”,“行贿”。现代法语还保留着bribe一词,其单数形式表示“碎片”,“小块”,复数形式则指“残余”或“残羹剩饭”。
bridal:婚礼的,新娘的
在当今英美富有人家的婚宴上向新娘敬酒时新娘和宾客喝的通常都是香槟酒,可在古时英国传统婚宴上新娘和宾客喝的则是麦芽酒( ale)。这一习惯反映在bridal 的词源上。bridal在古英语作brydealu,由两个古英语词bryd‘bride’(新娘)和ealu‘ale’(麦芽酒)构成,意思是wedding feast(婚筵),但字面义则为bride(‘s)ale(新娘麦芽酒)。嗣后,其词形、词性及意义均发生了变化。词形先由brydealu变为bridale,后又变为bridal。该词原先只作名词用,以后因为常常用作名词修饰语,而且总和以-al结尾的形容词如fatal(致命的),mortal(终有一死的),natal(出生的)等相联系,所以到了18世纪就逐渐地转为bride或wedding的形容词用了。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示“婚礼的”或“新娘的。
Brazil:巴西
巴西盛产一种叫做Brazilwood的染料木村,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称之为brasil。当葡萄牙探险者来到南美大陆时,他们就给这个新发现的国度取名为terre de Brasil,意为land of red dye-wood(红染料木之国),以后简称为Brasil,英语作Brazil。
breadline:等候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
19世纪70年代纽约市有家维也纳式面包店,老板Lewis Fleischmann为了向公众表明店里出售的都是当天烤的新鲜面包,特在每晚11时把当天没卖掉的面包,不论有多少,全部施舍给穷人。因此,每天晚上在面包店门口都可见一些穷人在排队等候领取施舍。据认为breadline 一词便是这时应运而生的,被用来表示“等侯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 Great Depression)该词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基于该词产生的短语on the breadline常用于口语,表示“非常穷的”,“仅能维持生活的”。
breadth:宽度,广度
该词在中世纪英语作brede,词尾-th是在亨利八世时代(1509 - 1547)的一份文件上首次加上去的,在几代人时间内breadth就成了该词的标准拼写形式,用以表示“宽度”或“广度”。显然人们更喜欢其词尾和width(宽度),length(长度),depth(深度)的词尾相一致。
breakfast:早餐
fast在作名词用时指“斋戒”或“禁食”,breakfast按字面义是breaking the night's fast,故指开戒第一餐,即“早餐”单短语break one's fast作“开戒”或“开斋”解,但早先也有“吃早饭”的意思,breakfast即由此短语而来,确切地说由break和fast组合构成。
breeze:微风
源于古西班牙语briza(东北风),于16世纪英西两国在海上争霸最烈之时进入英语。16世纪中期英国奴隶贩子霍金斯( Sir John Hawkins,1532 - 1595)从西非贩运奴隶到西印度群岛等地。在南美北部加勒比海沿岸航行期间他和水手们常常听到人们用西班牙语breza来指“东北贸易风”,于是就把这个词引进英语,以后它逐渐演变为breeze这一形式。最初仅作航海用语,用于原义,到了17世纪以后开始转义指“微风”。
brandy:白兰地
据传,从前有一位荷兰船主将葡萄酒进行浓缩以便运输,打算到家时再重新兑水,但浓缩的饮料竟然意外地受到欢迎。一种新酒就这样产生了,荷兰语叫brandewijn,字面义为“烧过的酒,用蒸馏法制成的酒”。这种酒于16世纪开始商品生产,传入英国后,称作brandewine,随后演变为brandywine.到了17世纪中期该词又被截短为brandy,汉语将它音译为“白兰地”。
brave:勇敢的
brave(勇敢的)一词是15世纪时直接借自法语brave的,而法语则源自意大利语bravo(勇敢的),最后可以一直追溯到拉丁语barbarus或希腊语barbaros,后两者的原义是“野蛮的”。
另一个英语单词bravado(虚张声势)从表面上看是从西班牙语bravada演变而来,实际上也来源于意大利语bravo。
1 8世纪时英语还从意大刺语直接借用了bravo 一词,但却用来表示向演员等的喝彩声,词典一般释义为“好啊!”,它偶而也指“刺客”或“暴徒”。可见,brave,bravado和bravo都同出一源。
brazen:脸皮厚的,厚颜无耻的
brazen源自古英语braes‘brass’(黄铜),所以有时用作brass的形容词,表示“黄铜制的”或“黄铜般的”,但在现代英语中更常用以表示“脸皮厚的”或“厚颜无耻的”。以brass(黄铜)喻指厚颜这一用法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时代(1558 - 1603),《牛津英语词典》1642年的一条引语对此作了解释:“His face is of brasse, which may be said either ever or never to blush.”厚颜者也许从未脸红过,故其脸犹如黄铜制的。有一短语as bold as brass常用作brazen的同义语,也表示“厚颜无耻的”。
brand- new:崭新的,全新的
该词亦作bran-new,它和new在意义上有细微的差别。它之不同于new,在于它更能说明物体的状况,而且往往古有某种感情色彩。因此brand-new常被释义为“崭新的”或“全新的”,以示区别。
brand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附于new之前的brand和商标毫无关系,在古英语作“火炬”或“火”等义解,所以在16世纪时brand-new(当时原作brande newe)只限用于刚出炉或出火的金属产品。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曾用过的但今已废弃的fire-new 一词,意义与brand-new相近,它更直接地说明了brand-new的来源。
brain trust:智囊团,顾问班子
该复合词系《纽约时报》政治新闻记者(political reporter)James M. Kieran所杜撰。他在1932年新闻报道中首次用该词来指F.D.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1945)首次竞选总统时的顾问团,但他所用的原形式为brains trust(brain带s)。以后报纸标题撰写者为减少标题字母数将brains词尾的s省略了。因此罗斯福执行新政时扩大了的顾问班子就被称作brain trust(brain不带s)了。从1941年起英国广播公司把广播节目中即席回答听众问题的专家小组也称作brains trust (brain带s)。今天,不论是brain trust还是brains trust,词义都扩大了,都同样可用以泛指政府部门或任何机构、工商企业等的“智囊团”或“顾问班子”。
在Kieran造了brain(s) trust之后,有人还造了think tank 一词,也用以表示“智囊团”,但该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通用起来。
braille:盲文
当今国际上通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是法国盲童学校教师布莱叶(Louis Braille,1809 - 1852)于1824年创制的,故汉译常作“布幕叶苜字”或“布莱叶点字法”。意指“盲文”的英语单词braille即源出此人姓氏。
布莱叶在年仅三岁时就已双目失明,以后被送进一所乡村学校。那时盲人是以触摸编成字母状的细枝条来识别和学习字母的。小布莱叶求知欲强,他觉得用这种方法学起来既费事,效果也甚微,所以很感苦闷。1 1岁获奖学盒,人巴黎国立盲童学校学习。当时有位名叫巴比埃( Charles Barbier)的法国上尉设计了一套白凸点和凸划组成的信息符号体系,专|1)用于夜间作战传达命令,如用一个凸点表示前进,两个凸点表示撤退,士兵们在黑暗中用手一摸即能理解命令内容。这套符号体系在盲童学校展览以后,激发了布莱叶的想象力。他对该体系作_r简化和改进,刨制r一套适合盲人之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这时他年仅15岁。两年后他开始在该校任教。这种盲字体系很快就为盲人学生所接受,此后经他修改又用于乐谱。然而,直到布莱叶死后两年,即1854年这种盲字体系才被该校正式采用。据传,一位风琴手在歌舞厅演出时对听众说,她的一切都归功于布莱叶。她动人的故事使布莱叶刨制的盲字体系最终获得普遍承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盲人发明家把他创铷的盲字体系直接用其姓氏命名为hraille,把盲文也称为braille。 19世纪50年代该词始用于英语。除英语外,还有许多其他语言,如德语、西班牙语等都直接把该词借用了过去,braille成了一个国际词语。
bra:乳罩
有一种解释认为,意指“乳罩”的bra是Otto Titzling1 912年为一位歌剧演员设计乳罩时杜撰的,但此说无甚根据。另有一种解释说,bra直接源自法国服装设计师PhillippedeBrassiere的姓氏。他在1929年以其姓氏为商品名推销由他改进的乳罩。乳罩的属名brassiere确乎和该设计师的姓氏拼写完全相同.,可是,该词早在1 91 4年2月Mary PhelpsJacobs申请brassiere专利时就已出现并开始使用了。还有一种解释尽管不那么有趣但却较为可信,认为brassiere系源自法语brov 'arm’(手臂),而bra则是从brassiete缩略而来,20世纪30年代进入英语。
boycott:抵制
该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爱尔兰的梅奥郡(County Mayo)。当地厄恩伯爵(the Earl of Erne)有个土地承租管理人名叫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 (1832 - 1897),是位退役陆军上尉。1880年作物歉收,农民生活极为困苦,但此人却拒减佃农地租,随后又收回部分租地,从而激起众怒。在爱尔兰土地同盟(the Irish Land League)的倡议下和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家帕内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鼓动下,全郡居民采取了一次联合行动,与他断绝一切来往。佃农不愿为他于活,商店拒售物品给他,他的住房遭到袭击,财产遭到破坏,最后邮粮皆断,甚至连遭枪击,性命难保,只好仓皇逃往英格兰。这一事件成了当时报纸的头号新闻。Boycott的姓氏从此也就成了“(联合)抵制”的代用语,并在英语中占了一席之地。随后不少语言先后借用了boycott 一词,法语作boycottage,西班牙语作boicot,德语作Boykott,汉语在旧时也曾将boycott音译为“杯葛”,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这个音译词,如果你经常看台湾节目的话,很多时候会听到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
bowling:保龄球
bowling汉译常作“地滚球”,但今天人们更喜欢按其发音译为“保龄球”。bowling 一词源于拉丁文bulla(球,泡),由bulla演变成的bowl指“(地滚球戏中用的)圆球”,它和表示“碗”的bowl不是出于同一词源。bowling这种球戏历史悠久,在一座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古物中就有玩这种球戏的全套设备。但从14到15世纪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等英国君王都认为,bowling尽管无害,但不像射箭有益于练武打仗,故加以禁止。直到15世纪中期以后bowling在英国才开始获得推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