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lacksmith:铁匠

smith泛指“金属工匠”,通常有goldsmith(金匠),silversmith(银匠),coppersrnith(铜匠),tinsmith(白铁匠)等之分。铁匠虽然也叫ironsmith,但一般多用blacksmith。blacksmith决非铁匠衣服上的烟垢而得名,而是因为铁的旧称是black metal。blacksmith的反义词whitesmith同义于tinsmith(白铁匠),也是因为tin有white metal(白色金属)之称的缘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lacksmith 词源,blacksmith 含义。

blackguard:无赖,恶棍

中世纪时贵族在城堡与城堡之间往来旅行时,帮厨佣人往往随行,而且带着炊事用具,在马车上颠簸着前进,到目的地时总是烟垢满面,故帮厨佣人常被戏称为blackguard。据认为该词的今义“无赖”、“恶棍”、“下流痞子”等即由此引申而来。在封建社会中,上层阶级对下人等抱有阶级偏见,往往把意指下人等的词语同“下流”、“粗鄙”等概念相联系,从而使此类词语发生词义的贬降。情况类似的还有knave(无赖),villain(恶棍)等词。

blacklist:黑名单   

这个汉语直译为“黑名单”的复合词是人们十分熟知的,但对其来历就未必有许多人知晓了。blacklist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源出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 - 1685)制造的一份黑名单。单子上开到了1649年判处他父亲查理一世死刑的58位法官及其庭官员的名字。1660年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继承王位,列在黑名单上的有13人被处决,25人被判无期徒刑,其余的则逃脱了。

  

biscruit:饼干

最早的饼干是专供海上航行吃的,为防饼干迅速变质,初烤之后还要回炉再烤,使它变干变脆。意指“饼干”的biscuit一词从字面讲就有“烘烤两次”的含义,14世纪源自中世纪法语pain bescuit‘twice-cooked bread’(烘烤两次的面包)的第二成分bescuit(bis-‘twice’+cuit‘cooked’)。biscuit旧时有seamen's bread(海员面包)之别称。它的构成和德语借用词zwieback(烤面包片)极为相似。zwieback由zwie‘twice’和backen‘bake’两部分合成,也含有“烘烤两次”之义。

biro:圆珠笔

圆珠笔的英文名称之一,似乎只用于英国英语,系根据匈牙利发明家L. Biro (1900 - 1985)之姓氏命名的。1938年Biro在匈牙利取得圆珠笔的第一项专利。最初Biro仅用作圆珠笔的商标名。由于圆珠笔的笔尖为一金属圆珠,安装在笔管之内,可以自由滚动,故人们又称之为ballpoint pen,现在一般多缩短为ball pen或ballpoint。

billionaire:亿万富翁

million系直接借自古法语,源于意大利语millione,按字面义是a thousand thousands(一千个千),汉语作“百万”。billion也直接从法语吸收而来,系由前缀bi-‘two’(指二次幂)加million缩合而成,按字面义是a million millions(一百万个百万),故汉语作“万亿”。然而在美国billion并不指“万亿”,而指“十亿”,近年来英国也日趋把billion当作“十亿”来用。millionaire也是法语借词,约于1820年进入英语,意为“百万富翁”。皮毛业商人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1763 -1848)可能是第一位被称为millionaire的美国人。而billionaire则是由billion接millionaire的尾部-aire构成,始见于1861年,意指“亿万富翁”。第一位被称为美国式billionaire的恐怕当数美国实业家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 - 1937)。与million相关的词还有几个,如milliard,系英国英语,相当于美国英语billion,即“十亿”,它也借自法语。又如trillion,其构成与billion类似,系由tri- three(指三次幂)接million之尾部-llion缩合而成,它也是法语借词,在英国英语指“百万的三次幂”,在美国英语则指“百万的二次幂”,即“万亿”。但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用得不多。

billingsgate:粗俗话,下流话

旧时伦敦有道城门叫Billingsgate,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大桥下,据说是以当地一个业主的名字Billing命名的。关于Billing的其他情况今已无可稽考。在城门附近有一个伦敦最古老的市场,也因此取名Billingsgate。从16世纪以来Billingsgate 一直是伦敦最大的鱼市,1699年政府还颁布一项法令把Billingsgate定为鱼市。据说,早先在那里不仅喧哗声和叫卖声经久不息,而且粗俗下流的骂人话也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些鱼贩子和卖鱼妇张口闭口每每用些粗俗不堪,猥亵下流的话语,使Billingsgate变成一个闻名遐迩,以言语粗俗下流著称的场所。17世纪以来一些作家对此时有评述,因而,到了后来billingsgate 一词遂成了“粗俗话”或“下流话”的代名词。

bill:帐单,钞票,议案 .   

bill 一词始见于14世纪,源自中世纪拉丁语butla的异体bilta。该拉丁词原义为“图章”、“印记”,后指“盖有图章、印记的公文或法令”,因此bill今天所用的多数词义,诸如“帐单”、“议案”、“钞票”、“单据”、“证明书”等均与此有联系。带bill的短语,诸如bill of lading(提货单),bill of sale(卖契),bill of health(检疫证书)等均含有“盖有印章的”或“署了名的”的含义。另有两个词bull(教皇诏书)和bulletin(布告,公告)也源于拉丁语bulla。教皇诏书和布告均属公文,与图章和印记自然有密切的联系。其实英语还直接借用了bulla一词,用以专指“(教皇等的)玺”。

  

bikini:两段式女游泳衣   

1947年bikini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首次在法国假日游憩胜地里维埃拉( Riviera)海滨出现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最初法国人将它取名le minimum,随后又有人改称之为bikini。bikini 一词始见于《世界报图文版》( Le.Monde Illustre)当年8月号第1期上。翌年,英语便将该词直接借用了过来。 bikini得名于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 一个珊瑚岛岛名。1946年美国在该岛进行了一系列原子弹试验。取名者之所以将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同该岛岛名加以联系很可能是因为认为,身着该式游泳衣的身段苗条的青年女子可能引起异性的感情冲动力足以与Bikini岛上的原子爆炸力相比拟。在这个意义上bikini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 1964年又出现了上裸游泳衣,人们仿bikini造出了monokinl 一词来表示,随后产生的trikini(三点式女泳装),nokini(“裸体”的代称)等司都是按类比法构成的。显然,名称的创造者有意无意地将bikini错误地分解为bi-和-kini两部分,仿佛bi-就是意为“二”的前缀。

  

bigwig:要人,名人

假发除了可作戏装、乔装用品之外还被用作个人装饰品或职位的标志。几个世纪以前假发在欧洲十分流行,至17世纪发展到最高峰,成为阶级及地位的标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中年时喜欢戴假发,欧洲各国王族纷纷效仿,尤其在英国,身份越高者或自认为身份越高者,所戴假发就越大。按当时习俗只有贵族、法官和主教可戴假发。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各种地位标志被荡绦殆尽,假发便不多见了。如今仅在英国法庭尚可见到法官和律师戴着那种垂肩假发。bigwig一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国习俗。bigwig由big(大的)和wig(假发)二词复合组成,用以喻指“要人”、“大亨”或“名人”,通常用在口语中。意指“假发”的wig一词是periwig的缩略,而periwig则又是peruke的异体。两者同出一源,都源自法语Perruque。

Bible:圣经   

Bible的词源乃是希腊语的biblos,而biblos则源于古代腓尼基一港市名Byhlos,可能因圣经系抄在从该港市输入的埃及纸莎草( papyrus)纸上,故biblos原指纸莎草的内皮,也指书籍。该希腊词进入法语后,作bible,英语Bible系直接借自法语,但不指任何书籍,而用以特指“圣经”,故首字母总是大写。英语组合语素biblio-和Bible系同出一源。凡含biblio-的英语词语无不与书籍有联系,如bibliography(参考书目,目录学),bibliomania(藏书癖),bibliophile(藏书家),bibliotherapy(读书疗法),bibliotist(笔迹鉴定家)等。(参见book)

bellwether:系铃带头羊   

该词实际上是由bell和wether构成的复合词,wether今作“阉羊”解,在古英语中则指“公羊”。牧羊人放牧的一个惯常做法是择一能服众的公羊,在它脖子上系个铃(bell),由它在羊群前面带队,这只公羊就叫做bellwether,汉语作“系铃带头羊”。嗣后,它多用来喻指“领头人”、“前导”或“楷模”,既用于褒义,也用于贬义,如指“群氓之首”等。

berserk:狂暴的   

从中世纪前至中世纪,在北欧民间一直流传着人称berserkr的武士们的英雄故事。这些武士不穿传统的甲胄,只披熊皮外套。挪威语ber相当于英语bear(熊),serkr相当于coat(外套),故berserkr 一词即含“熊皮外套”之意。 19世纪初这些故事传人英国后,berserkr也同时借入英语,作berserker,汉译作“熊皮武士”。据认为,是英国苏格兰作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 - 1832)将该词引进英语的,首次见于他在1822年出版的小说《缚盗》(The Pirate)的一个脚注里。由于这些武士在作战前先喝烈性洒或吃致幻蘑菇,以使性情狂暴,并激发杀戮欲,因而无所畏惧,虽然不穿甲胄,不带武器,但总能置敌于死地。从berserker逆构而成的形容词berserk也因此被赋予了“狂暴的”、“狂怒的”、“发疯的”等义。berserker本身还往往转义为“狂暴的人”或“狂怒的人”。

belittle:贬低,轻视

该词系美国第二任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 - 1826)所创。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伯爵(Buffon,1707 - 1788)与他人舍著《自然史》44卷,获得巨大成功。杰弗逊在还没有当总统前曾读过这些书,他不喜欢布丰对新大陆自然奇观的描绘。在杰弗逊看来,布丰刻意贬低这些奇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量。杰弗逊本人也是一位博物学家,目睹过欧洲的自然奇观,他觉得与之相比新大陆的自然奇观毫不逊色。 1788年杰弗逊撰文描写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当他想起布丰的话,他这样写道:“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丰伯爵认为大自然贬低了它自己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他别出心裁地在little前加了前缀be-,造了belittle这一新词。黄国词典编纂家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 - 1843)喜欢这个词,将它收入自己所编的1806年出版的《简明英语词典》。他将belittle释义为“使相形见小,使变得不重要”。这个词开始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起来。然而,此举却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激起一片片喧嚣的抗议声。个别美国学者也建议取消这个词,斥之为粗鄙。但任何反对与斥责最终都未能扼杀它。如今belittle 一词已在美国、英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广为使用。词义也有了一些延伸。除了表示“使相形见小”、“贬低”,还可表示“轻视”或“小看”。不仅如此,还派生出belittlement,belittler,belittlingly等词。

belfry:钟塔,钟楼   

现指“钟楼”或“钟塔”的belfry 一词原先和bell(钟)并无丝毫联系。中世纪德意志战略家为了征服邻邦制造了一种攻打城堡用的,名为bergfrid的“冲击塔”,其字面原义为peace-protector(和平保护者),名称本身颇具讽刺意味。这种冲击塔是可移动的,士兵隐蔽在塔内还可免受敌人弓箭手的伤害,确为一种有效器械。其他欧洲国家纷纷仿造,英国人也引进了这种冲击塔,并加以改进,把塔身造得更高,以便弓箭手能够爬到塔顶,向对方城堡放箭,英语借用了法语词berfrei称之,后改作berfrey。但是随着新武器的发明,berfrey在进攻性军事行动中逐渐显得过时了,就被拖至城堡内当了望塔用,并配之以钟,以便在敌人进攻时发警报。从15世纪起,由于人们不断地将该词和bell相联系,它开始演变为belfrey,最后又变作belfry,其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钟塔”一义取代了“冲击塔”,在现代英语常指“(教堂的)钟塔”。

  

begonia:秋海棠   

17世纪有位名叫Michel Begon(1638 - 1710)的法国人。他曾一度出任法国派驻圣多明各的总督,而且他还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赞助人,尤其热心于赞助植物研究工作。他收集了数百种植物标本,是他将秋海棠标本带回法国并介绍给欧洲植物学家的。在他死了67年以后即1777年,秋海棠被引入英国。为了纪念他人们用他的姓氏Begon给此花正式命名为begonia,即由Begon加表植物名词后轻-ia构成。begonia原为拉丁学名,英语直接借用了这一名称。

beggar:乞丐   

beg(乞讨)由beggar(乞丐)逆生而来,许多关于英语构词法的书都谈及这一点,可是beggar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公元12世纪列日(Liege,今比利时东部城市)有一个天主教神父,因其口吃,人称Lambert le Begue,意即Lambert the Stammerer(结巴Lambert)。他在荷兰和比利时创建丁一个名为Beguine的半世俗女修道会(the Beguine Sisterhood).其成员,人称Beguine,可以结婚,也可重返世俗。她们在低地国家和德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等国曾经恬跃一时。随后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又相继出现了若干个性质类似的宗教团体修道兄弟会(monastic fraternities),其成员无须立誓,故亦可随意返俗,还可拥有私人财产,人们根据Lambert le Begue的大名称之为Beghard。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施舍物或救济金为生的,另有一些小偷、乞丐常常冒称Beghard四处行乞,因此Beghard名声不佳。古法语中有个意指“乞丐”的词begard便是据Beghard产生的,嗣后英语借用了该词,作beggar。因此,一般认为beggar来源于Beghard。

  

beeline:直线,直路   

昔日人们认为蜜蜂采了花粉后总是沿着直线飞回蜂房。尽管后来发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照旧地在使用beeline一词喻指“直线”、“直路”、“捷径”、“最短距离”等。该词多和make,take,follow等动词搭配使用,作make(或take,follow)a beeline,表示“取捷径”或“走直路”。

beer:啤酒   

该词可能源自拉丁语biber‘drink’(饮料)。古罗马士兵在德国酒店要饮料时很可能总说biber,酒店老板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要的是啤酒。日子一长,德语吸收了biber 一词,以后演变为Bier。该词进入英语后由古英语的beor逐渐演变为现代英语的beer。汉语“啤酒”其实乃德语Bier一词的音译。

bayonet:刺刀   

bayonet意指“刺刀”,源出法国西南部一个商港Bayonne。该城离西班牙边界仅有十三哩,是法国的设防重镇之一。一般认为,英语bayonet 一词因其发明于Bayonne并在该地首先使用而得名。bayonet在法语中作baionnette。1672年刺刀传入英国军队以后,英语随之借用了baionnette一词,并将其形式相应地变为bayonet。